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职工文苑

草原深处探寻之歌
|
来源:地矿集团、黄金集团|2025/11/26 12:47:00|作者:曹一桐|人气:65

十月的内蒙古草原,夏日的葱郁早已褪去,广袤的土地上草色枯黄,朔风渐起。10月2日,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国庆假期的悠闲中时,一支精干的钻探队伍从商洛出发,长途跋涉,奔赴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执行一项艰巨的深部地质钻探任务。

驻地设在当地牧民闲置的砖房,虽能遮风挡雨,条件却极为简陋。风声日夜呼啸,夜间气温直逼零下十五度,冰冷的空气能穿透厚厚的棉服,即便生起炉火,也难以驱散那彻骨的寒意。生活用水需从五公里外运送,每一桶水都格外珍贵。这一切,不仅考验着后勤保障能力,也预示着在草原上开展钻探工作的艰辛。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地下复杂未知的岩层。英格尔EP-300和EP-600两台钻机轰鸣着向地心挺进。然而,钻孔过程很快便揭示了地层的“脾气”。随着取心管一次次提上来的,是种类繁多且极其坚硬的岩石:结构不均的斑状花岗岩、质地致密的细晶花岗岩、强度极高的硅化黄铁矿化花岗,以及兼具硬、脆、研磨性强等特点的硅化黑钨矿化黄铁矿化花岗岩。这些岩层对钻头造成了远超预期的磨损。

初期阶段,由于对地层岩石特性及硬度变化规律掌握不足,钻头损耗问题尤为突出。原用钻头面对这些“硬骨头”,往往钻进二三十公分后便出现明显磨损,效率骤降甚至失效,不得不频繁起钻更换。一个班次中,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消耗在起下钻、更换钻头这一重复且低效的循环中,不仅严重拖慢施工进度,导致平均机械钻速远低于预期,也使得钻头等耗材成本显著上升。班组成员顶着寒风,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中进行高强度操作,士气一度受到影响。EP-600钻机在向深部钻进时,还遭遇了地层裂隙导致的冲洗液漏失,进一步增加了孔内复杂情况的风险。

面对困境,项目经理与机长召集全体技术骨干,召开现场分析会。大家系统收集、分析每一回次的岩心,详细记录不同深度、不同岩性对钻头的具体磨损形态和钻进效率数据,并与钻头供应商反复沟通。经过反复对比,最终选用K20、K30等钻头型号,并优化唇面形状与水口设计,以改善排屑和冷却效果。同时,根据岩层灵活调整钻压、转速和泵量。在遇到最坚硬的硅化蚀变花岗岩段时,适当降低参数以保护钻头、平稳钻进;在完整岩层段,则合理提高参数以争取进尺。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前两个钻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摸索、适应和验证新工艺的“试验田”。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四名班长精准操控钻机,密切关注仪表数据;班员认真填写报表、规范摆放岩心、密切监控泥浆性能变化;后勤人员全力保障物资供应,尤其保障钻头和水源及时到位;司机频繁往返于驻地和井场,确保运输畅通。

10月28日,当最后一个钻孔达到设计孔深,岩心被完整地取出、编号、装箱,所有设备完成撤场保养,这支在内蒙古草原上奋战了近一个月的钻探队伍,终于踏上归途。四个钻孔,1600余米的进尺,不仅获取了宝贵的地质资料,圆满完成了勘探任务,更成为团队无形的财富。

回顾近一个月的征程,这是一场技术与自然的博弈,是一场意志与环境的抗衡。所有汗水与智慧,最终凝结成沉甸甸的钻探成果。草原的风霜,终将化作路上的坚韧力量;而那曲激昂的地心探寻之歌,也将久久回荡在这片广袤的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