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令人头疼的尾矿废砂,如今成了井下采空区的“完美填充料”;曾经潜藏风险的采空区,如今变成了尾矿的“安身之所”。在西北资源二里河矿业铅锌矿,一场“变废为宝”的绿色变革正悄然推进。
面对秦岭保护区尾矿库清理整治的刚性要求,以及矿山长期面临的“尾矿堆存”与“采空区治理”两大难题,二里河矿业铅锌矿党支部主动揭榜挂帅,将“井下全尾砂胶结充填”确定为支部克难攻关项目。
“这不仅要解决生产难点,更是我们守护秦岭生态的政治责任。”党支部书记刘世斌介绍,通过全尾砂胶结充填井下采空区,可实现绿色开采与安全增效的双赢。
项目启动后,党支部迅速组建“充填工段党员突击队”,构建起“党员牵头、技术支撑、职工参与”三级联动机制。井下深处,党员干部带头蹲点值守,全程把控从充填通知、现场巡查到完工验收的全流程管理;技术人员系统评估地质构造,精准划定充填区域,调整优化工艺参数;一线职工严格执行封堵、输送、配比等关键工序,形成“采矿—充填—回收”无缝衔接的闭环体系。
“过去尾矿堆存和采空区存在隐患,现在可好,一举两得!”充填站党员姜伟感慨。
党支部将党建融入生产各环节,依据采矿节奏动态调整充填计划,优先处理影响采掘进路的区域,同步推进矿柱资源回收,实现资源利用与风险防控的协同提升。在工艺优化方面,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高浓度尾砂胶结+精准注浆”技术,通过电脑智能调控胶固粉与尾砂的配比,按需匹配不同采空区的充填强度,为矿石回采筑牢安全屏障。
“针对充填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我们采用智能化调控系统,实时监测浆体流动性与凝固状态,确保充填体均匀密实、零渗漏,实现了从‘经验操作’到‘精准管控’的跨越。”技术负责人罗奂介绍道。
在封堵工艺上,团队更是巧思频出,用红砖封堵替代传统混凝土封堵,封堵效率提升1倍,成本降低22%。创新采用内弧形红砖砌筑工艺,有效分散了充填膏体对墙体的压力,彻底杜绝封堵墙倒塌漏浆风险。通过尝试钢网与土工布组合的柔性封堵方案,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待充填物凝固后,钢网与土工布还可回收复用,实现了降本与环保的双重收益。
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落地生根,结出了丰硕成果。尾砂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实现“尾砂零排放”;采空区得到有效填充,安全隐患全面化解;矿石回采率显著提升,贫化率持续下降,生态效益、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正同步增长。
“我们正朝着‘精准充填、数字管控、绿色循环’的方向持续迈进,支部将持续优化工艺路径,推进标准化流程建设,把党建融合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二里河规范’。”刘世斌表示。
如今的二里河铅锌矿,没有了尾矿库的环境压力,井下作业更安全,资源利用更高效,真正达成“尾砂零排放、采区稳支撑、资源高回收”的绿色发展目标。从“废料”到“资源”,从“隐患”到“安所”,西北资源二里河铅锌矿党支部以科技为笔、以党建为墨,在秦岭深处写下了一篇“点‘废’成金”的生动实践,也为矿山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