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职工文苑
地矿集团阎红宝:不忘初心寻宝藏
来源: 地矿集团     2020/12/8 15:45:00 作者 : 阎红宝   人气: 464

近日,《西北有色地勘局七一七总队志》初稿完成,掩卷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七一七队的前辈们创造的辉煌业绩而赞叹!为前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鼓舞。

宝鸡西北有色七一七总队有限公司在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是一支最年轻的队伍,成立最晚,至今已有47个春秋。它取得的地质找矿成果在西北地勘是最突出的,在凤太矿田为国家找到了大型铅锌矿床和特大型黄金矿床,受到当时冶金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嘉奖。

九十年代,凤县铅锌矿山和黄金矿山如雨后春笋般建成,为凤县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国民经济收入迅速增长,凤县在全省率先脱贫,从一个贫困的山区农业县崛起为一个富裕的矿业大县,其优质的铅锌矿成为我国四大铅锌基地之一。凤县税收绝大多数来源于矿业收入,利用七一七队提供的矿产资料建成的矿山上缴的税收额占凤县矿业税收的79.5%。换句话说,凤县当今税收的大多数与七一七队密切相关,同时七一七队还是凤县第一纳税大户。

在地质工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大潮中,七一七队勇立潮头,不等不靠,艰苦探索,依托凤县丰富的铅锌矿产资源,积极进取,争取办矿权,把自身从一个靠事业费生存度日的地质队,转变为一个以矿业开发为支柱的新型地勘队伍。在与地方联合办矿中创造的让利不让开发权的办矿模式,在全国开创了先河。在宝鸡召开的全国有色地质矿业开发工作会上,七一七队的办矿经验向全国推广。

如果说,今天的深圳繁华兴盛,源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与伟人的伟大设想密不可分。那么,今天的凤县经济繁荣,矿企林立,则与40年前的“凤太铅锌矿普查”密不可分。七一七队成立于1972年,建队之初,在以“钢”为纲的指导思想指引下,踏遍凤县、太白的山山水水寻找铁矿,无所收获。1974年起,以杨锦源为组长的编图组,认真搜集整理凤太的地质矿产资料,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寻找铅锌矿的可能。1978年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杨锦源实事求是地提出在凤太地区寻找铅锌矿的想法,在1978年8月7日的找矿专题会上得到上级的肯定。于是从1979年起,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从韩城、商县、勉县抽调上百人的钻探施工力量,集中到凤县的铅硐山、峰崖、八方山、银母寺开展铅锌矿普查。在克服了1981年的凤县特大洪水灾害等困难之后,到1983终于明朗了凤太找铅锌矿的前景,勘察到这一区域铅锌矿储量200万吨,远景储量500万吨。凤太铅锌矿普查成果,为一九八二年全国冶金地质找矿十大发现之一。为此,1983年3月,冶金部地质局在陕西省政府招待所召开会议,通令嘉奖凤(县)太(白)矿田铅锌找矿成果,凤太铅锌矿普查被评为找矿三等奖,为找矿有功人员颁发奖金3000元。七一七队对64位找矿有功人员给予了奖励。

如果您是七一七队大院的一位普通居民,如今您走在水泥铺就的平坦的道路上时,您是否想到,在七一七队建队之初,这里还是农村的一个牛圈,滿地污泥,臭气熏天。七一七队第一批队员,白天露天支灶,生火做饭;夜晚天当被、地当床睡在砖垛上看管建房物资。周围一片空旷,交通不便,联络全靠步行,白手起家,建成了办公生活基地。他们的平凡事迹,就是七一七队人艰苦创业的写照。

如果您是铅硐山铅锌矿的一位矿工,您可知道,为了探寻铅硐山的矿产资源,地质队员进入铅硐山工区打下第一钻却没有见矿而露出的诧异。对此,地质技术人员毫不气馁,经过科学分析,改变方向,钻机在原地由北向南改为由南向北钻进,终于见矿,钻工的脸上充滿了喜悦。地质技术人员由此增强了信心,掌握控矿规律之后,步步为赢,一举拿下了一个112万吨的大型铅锌矿床,成为凤县当时标志性的铅锌矿床。

如果您是二里河铅锌矿的一位员工,您可知道,当年八方山勘探临近结束时,地质科技人员在113线多次布钻不见矿,他们大胆设想,使用钻机极限,直钻打孔,一钻打出了60多米的矿心,为发现二里河铅锌矿打响了第一炮,振奋了全队人员找矿的信心。随后,乘胜前进,沿着背斜向东布钻,地质物探接力前推,奇迹发生了,几乎孔孔见矿,新发现一处可供工业开发的矿产地——二里河铅锌矿,为七一七队开发矿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是震奥鼎盛矿业公司的员工,当您在车间操作时,您可曾想过,在铅硐山西延数次布钻不见矿时,科技人员陷入了困惑。为了发现东塘子铅锌矿,有一位地质科技工作者曾只身在手搬崖的山顶上,连续翻看岩心40多天,渴了,喝点山泉水,饿了泡碗方便面,梳理钻孔数据,重新计算,反复核对。科学界定了铅硐山背斜向西延伸的倾伏角和方位角,为确定东塘子铅锌矿的存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如果说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先烈奉献生命英勇斗争取得的结果,那么,七一七队取得的骄人地质成果在全国榜上有名,就是一群奉献了全部青春和智慧的地质队员艰苦奋斗的结果,他们是我们最可敬佩的人。

杨锦源同志有着超人的科研能力和不怕艰难困苦的毅力。七一七队组建时是一张白纸,缺少资料,他到各兄弟单位收集资料,都是乘公共汽车,有时为了赶时间,连夜手抄一大本资料,第二天原件如数奉还;野外踏勘矿点,住的是帐蓬,走的是羊肠小道,经常攀爬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从一个矿点转到另一个矿点,转移帐蓬等生活物资用的是农民的牛车或者拖拉机,1000多平方公里的勘查区基本靠双脚走遍。在综合研究资料时,他能从细微之处,发现线索,对勘查区的古地理环境形成整体概念,他划出的有望找矿区域,均被证实存在着有工业价值的矿藏。在提出首选铅硐山勘查时,第一钻由北向南打未见矿,他不气馁,研究地层后提出原地由南向北打,终于见矿,接着拉开距离布钻,打骨架,打远景,很快取得了成果。在勘查凤太矿田时,总结经验,提出了凤太层控铅锌矿床的理论,在全国矿床理论探讨会上交流,应用在邻省甘肃的西(和)成(县)矿田铅锌找矿中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凤太铅锌矿普查项目能获得冶金部地质找矿三等奖,杨锦源当为第一立功人。

刘德彬同志不惧艰险,无限忠于地质事业。在勘查铅硐山矿区时,驻地不幸失火,他首先想到是保护地质资料,在抢出地质资料后,自己的衣被等生活物资被大火吞噬。1981年在勘查银母寺铅锌矿时,恰逢百年不遇的大水,在岩心库发生危险时,刘德彬同志奋不顾身到岩心库查对岩心,旁边安全监护人员把刘德彬同志拉出岩心库的一瞬间,岩心库就被洪水吞没。1988年在铅硐山西延布钻数次落空后,刘德彬同志不怕困难,一个人带几箱方便面住在山顶,对几十个钻孔的岩心重新核对,重新计算,过起了40多天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饿了吃方便面充饥,渴了喝山泉水解渴。终于澄清了以往的误区,肯定了矿体的存在,并对背斜的核部的倾伏角、方位角给出准确的计算数据。据此结论,又勘查发现了东塘子铅锌矿。他编写的《铅硐山——双石铺地段地质构造解疑研究报告》获得西北有色地勘局地质科研成果奖。

王满祥同志从学校一毕业就在八方山矿区工作,直到退休,才离开八方山,他把全部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地质找矿事业。由于历史原因,大跃进时期的有些钻孔数造假,对正确勘查矿体造成了影响,在勘查八方山113线时,地质人员跟班,从驻地到现场要爬几公里的山路,每次提钻都现场检查,每一次测孔都现场核对,关键时刻都有他的身影。在即将结束八方山勘探工作时,又有了新的发现,打出了60多米的矿心,为发现二里河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满祥同志知识渊博,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他的凤太背斜控矿理论成为经典,为该区域寻找背斜铅锌矿指明了方向。王满祥同志家庭子女多,生活艰苦,经常有私企老板和政府官员造访,希望他给指个矿点开矿,但王满祥同志不为利益所动,一一婉言谢绝了来者,表现出了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王满祥同志主编的《八方山中段铅锌多金属矿勘探报告》获得原国土资源部地质报告良好一等奖。

刘世有同志身上有着老黄牛一样的踏实和勤奋精神。在长沟普查铅锌矿时,驻地设在沟口,道路是晴天通雨天断,生活物资一个月才运来一次,很少吃上鲜菜,特别是雨天时,过河要从河的这边甩一根绳到对岸,套在树上,人拽着绳子才能过河。由于他的专心,突破传统岩脉找金的理论,采取全探槽系统采样,发现探槽普遍含金,为发现一个新型的特大型金矿做出了重要贡献。凤县八卦庙金矿项目获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八五”重大找矿成果奖,刘世有同志堪称第一立功人。

七一七队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他们对地质事业的忠诚令人敬仰,他们保持的科学求实的作风值得发杨,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需要传承,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功勋将被一代代地质人铭记。七一七队的历史是一部地质找矿的奋斗史、开发矿业的创业史,功勋卓著,灿烂辉煌。前辈们的坚实足迹,永远激励着广大职工在强队富民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