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群众新闻网】一块金属里的经济密码
|
来源:宝钛集团|2025/9/30 8:45:00|作者:张超|人气:131

金属不仅是工业的“基石”,更蕴藏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度密码。

在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的产业版图上,一块金属正书写着从“地下矿藏”到“高端制造”的故事。

2024年,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增幅均超1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超过60%。旗下宝钛集团钛产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累计承揽项目5万余项;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勘探足迹遍布30余个国家;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陕西解码金属经济密码的积极实践。

钛产品产量全球第一 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9月23日,走进宝钛集团,展览馆内硕大的深潜器载人舱球壳模型将时间线拉回5年前。2020年11月,装有宝钛研制生产的钛合金载人球舱的“奋斗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米,创造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深潜器载人舱球壳

“宝钛是全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钛及钛合金研发制造企业,钛产品产量世界第一,综合实力居全球钛行业前三位。”宝钛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何联国介绍。

从依赖耐腐蚀的化工领域,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消费电子和新能源领域升级,宝钛集团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持续的技术创新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进入‘十四五’以来,宝钛集团攻克了650℃高温钛合金、航空用薄壁型材、大型真空自耗电弧炉和电子束冷床炉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宝钛集团副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张平辉表示。

如今,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高端领域。

“目前市场上多款手机的中框及折叠屏的内衬板均已采用宝钛生产的钛材。”宝钛集团销售部主任邵军介绍。

利用钛材料的健康环保特性开拓民用市场、通过自主研发抢占高端工业市场、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宝钛集团走出了一条全方位的钛材研发与生产之路。

各类生活用钛用品

与此同时,在宝钛集团,1850mm热轧机组、带材连续式退火炉、6300T卧式挤压机等一批关键设备的投产以及眉县产业园生产线的落成,有力增强了高端材料的供给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内,宝钛集团主导制定钛标准110多项,占比高达90%;在国际,宝钛集团代表我国主导制定的4项钛国际标准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钛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钛带材料

如今,宝钛集团以建成世界一流专业领军企业为目标,致力于引领产业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钛业强国贡献“宝钛智慧”与“宝钛力量”。

国内份额占八成 革新工艺引领绿色冶炼升级

从矿山到冶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勘院”)始终走在前列。

“我们专攻金属镁冶炼和加工设计以及五氧化二钒的设计。其中,金属镁冶炼设计市场占据国内80%以上的份额。”9月24日,西勘院冶金设计二院院长冯蕾说。

新疆哈密班超镁业金属竖罐还原炉

如此高额的市场占有量,来源于其依托40多年金属镁冶炼设计经验、立足“产—学—研”所开发的“真空竖式还原炉”核心技术。作为第一批入驻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企业,这一革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实现能耗降低30%以上,人员需求减少50%以上,占地面积更是缩减逾六成。

在西勘院冶金设计一院,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其工业危废处理成效已成为行业标杆。

“我们首创将富氧侧吹熔炼技术应用到锌浸出渣领域,渣中锌、铅、金、银回收率均达90%以上。我院对核心设备进行升级后形成专有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其他危废领域。”西勘院冶金设计一院相关负责人王亦男介绍。

汉中锌业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项目

从金属冶炼到工业危废处理,创新一词始终贯穿于西勘院,也是其最核心的特点与竞争优势。

近年来,西勘院坚持科技创新与业务结构优化双轮驱动,在技术研发、质量提升和人才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我们研发投入强度达2.4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目前已取得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49项,编撰专著6部。”西勘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常礼安说。

“十四五”期间,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传统基建收缩的挑战,西勘院通过转型升级和内部改革,始终保持稳步发展,四年间累计营收约180亿元。

不止于立足传统产业,如今,西勘院以国家3060“双碳”目标为指引,聚焦绿色低碳、智慧矿山、数字化建设等领域,布局新赛道。

“基于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丰富的钒资源优势,我们正着力发展以安全性高、储能时长见长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常礼安表示,为其设立的平台公司预计今年10月份进入实质性设立阶段。

深耕资源勘探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作为一支全国少数整建制保留的地勘单位,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立足陕西、辐射西北,开展矿产勘查开发。

自2021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累计实施地质勘查项目数百项,估算新增金、铜、铅锌、钒、钼等各类资源量和潜在资源近千万吨,新增矿产地50余处,为筑牢国家资源安全基石、赋能有色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近年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立足秦岭、跳出秦岭”积极拓展青、甘、藏、滇、黔等省外市场,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牵头设立陕西有色中亚矿产资源开发代表处,加快海外资源收储布局。

从秦岭深处的千米井下到中亚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基地,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在更广阔的空间坐标中践行着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使命担当。

在巩固主业的同时,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积极拓展工程施工板块。权属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工程公司凭借深厚的资质、技术优势,成功将业务链延伸至文物保护和数字化应用展示等多个新兴领域。

在西安含光门博物馆,一段沉睡千年的夯土遗址,曾长期面临地下水的隐秘侵蚀。2016年夏季,一场强降雨引发的管涌险情,使遗址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工程公司临危受命,凭借专业的地质勘查与岩土工程技术,精准锁定水源,科学实施防渗导水。

“我们以‘最小干预、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成功化解了这一困扰遗址多年的根本性难题,为千年文明印记筑牢了安全屏障。”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工程公司文化遗产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郭利锋说。

近年来,唐代安仁坊内的建筑基址迁移(西安太古里文物迁移项目)、彬县大佛寺石窟岩体加固、青龙寺文物保护勘察设计、兵马俑土隔梁加固与研究、西安城墙修缮、缅甸佛塔稳定性监测等一系列高质量文物保护项目相继完成,西安地铁文博展示、榆林汉画像石数字化保护、涿州博物馆文物识别及AR交互开发等文物数字化项目多点开花,工程公司走出一条从文勘、评估、保护、利用的全链条发展之路,成为展示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文保产业成果的新窗口。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193/11347838.html?isShare=true)